读书笔记大全_名著读书笔记范文_格式_怎么写

读后感大全 读后感专题 专题 tag
首页 > 读书笔记 > 读书笔记大全 > 《梁漱溟先生讲孔孟》读书笔记 >

《梁漱溟先生讲孔孟》读书笔记

首页:读后感栏目:读书笔记大全时间:2018-01-21 手机版

1.说明

这本书是梁漱溟先生对孔孟之道的解读,梁漱溟先生用非常严谨的态度讲述了自己的研究方法:

命名:梁漱溟先生主张以务实的态度来讲学问,认为生活也是学问,不能离开生活而空谈学问。这种务实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。

范围:梁漱溟先生还主张对历来研究儒学的结论要有甄别,不可毫无研究的全盘接受,也不可不确实的加以批评而求一解决。

取材:关于孔家的著作多如过江之鲫,不可胜数,因此读原汁原味的著作才是最可靠的,最少有问题的就是《论语》。《论语》虽也有假托,如孔子对于子路说“六言六弊”是。然而大部分还靠得住。

另外,也需要宽泛的取材,先后各派的书籍都可取材,不论对错还是粗浅,都可以为我们指出一个方向,我们所找得的结果,或许可以给看错孔子的人说出一个缘故。倘若说不出缘故,那么所得的结果,仍非根本精神所在。

方法:第一是谈形而上学的内容,由于无法讲明玄学,实证他们的说法对不对,因此从略不讲;第二是谈人生问题,以前的人常常是解释的方法,空讲观念,而梁漱溟先生主张要实地去过这种生活,方可讲。

孔家思想之来历:一种观点是:孔子是述而不作的。也就是说孔家的东西是周公的东西,由尧舜禹汤文武至周公而集大成。另一种观点是:孔子的思想从前无所根据,乃孔子所独倡的。比如孔子谓三年丧为三代制度。墨子非之,主张三月之丧。如果三年丧为古制,墨子不能非辩孔子为大伪。

2.内容

梁漱溟先生用凭借法和归整法两个方法对《论语》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进行归纳总结,将儒家的思想总结为十三个方面:乐、仁、讷言敏行、看自己、看当下、反宗教、非功利、非刑罚、孝弟、命、礼、不迁怒,不贰过、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。

我们就一条一条的跟梁漱溟先生学习吧。今天先学习何谓“乐”。

乐:先讲结论,乐的态度在人的心境是安和自在。

梁漱溟先生是怎样找到孔子的这个态度呢?正如前面所讲,是通过自己生活上发生的问题一路寻来,在孔子生活的态度里找到的。

梁先生自称少年时的自己是野心家,但有了欲求,想着读书笔记200字名利,就会碰钉子,因此遭到层层挫败,心中苦痛,但他发现家中女仆的境遇较之与他大相径庭,却很快乐。遂发现平常都把苦乐认在境遇上,但苦乐其实在于自己的心境,而不在客观。可见苦乐是因欲求而有。

但再进一步想,若拿刀割手,我们也会觉得苦,这又作何而解呢?

所以欲求分为两种,一是表之于外的有念欲求,一是藏于生命里的无念欲求。当时梁漱溟先生还列出四条根据:

一、欲求的感觉而言,生命根本是一个盲目的欲求。

二、苦乐惟因欲求而有。若无欲求时,亦无苦乐。

三、苦者,欲不得遂之谓。

四、乐者,欲得遂之谓。

对以上四条,可以做如下的解释:

1.生命其实就是一大欲求,生命不休,欲求不止。不但潜在的欲求无法除掉,有念欲求亦生生不已。

苦(包括潜伏欲和无念欲)就是感官无所摄受。

2.世间苦多于乐。

3.苦乐的感受主要来自于处之者对欲求的感受。

4.欲求愈进必愈苦。

人站在欲望之上,一旦一个欲望得以实现,新的欲望又将起来,所以从改变环境的角度去救人,只不过是从第一个问题走向了第二个问题。那么唯一之路,只有让人根本去解脱生命这也是佛家的路子。

但是翻阅了孔家的书籍之后,老先生发现,救人还有另外一条路。那么孔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?

孔家不从改造局面去救人,不是看乐是有所依持,而是走无所依持之路。也就是说孔子不是从取消问题来解决问题,而是从不成问题来解决问题。

真正所谓乐者,是生机的活泼。即生机的畅达,生命的波澜也。生命通过调和旧的不适应达到新的调和,所谓生机畅达,用现在的理解应该是生命需要向前发展。生命无所谓乐,生命原来是动的,自然流行的,畅达洋溢的,并不需要外面来的刺激,来拨动。人是自己能活动的生命,本来就是时时是新的,时时是乐的。乐是在心上的,不要去找。放下找的时候便是乐,便是新。外面觉得不流畅的时候,都是由于找而把情趣压抑下去了。

把生活的重心——情趣放在生活本身上,那么生活就时时是新。

对比两种认知,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:

1.我们不能说哪种境遇是乐,哪种境遇是苦。因为乐要新,要调和。其实人不可能完全持境为乐,而乐是在心上。

2.说大家苦乐差不多也没有错。

3.说欲念生生不已就错了。这里把情趣放在外面,愈找愈厌故喜新,愈厌故喜新愈找,所以欲念生生不已。但我们可以把情趣放在生活本身上,不找,就不会出现欲念生生不已了。(好烧脑)

4.说人生苦多于乐,亦错了。若把生活重心放在生活里面,实在时时都是不成问题,时时是满足,时时是畅达洋溢。

佛家对苦乐的办法是根本取消问题。生命是欲求,他就根本不要生命。而孔子的态度只是“不成问题,听他感触应付下去,不加一点意思”。所以孔子与佛家其实一个是顺生,一个是无生。孔子生活是乐也“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,不可以长处乐”,就反面来说,则仁者可以长处约,又可以长处乐。所谓乐者有三种:

1.与苦对待之乐;

2.系于环境者相对之乐;

3.不系于环境的绝对之乐。

这种绝对之乐就是孔子之乐,是原来之乐。小孩子和成人中单纯之人有之,比如阿甘。

孔子于苦乐问题不是取消也不是去解决,只是顺着生活的路走起,着重生活的本身,不着眼环境的关系,就是完全不成问题。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”就是把优乐关系与伦理关系联系起来。君子本是安和自在,种种不成问题,当然时时是乐,故君子与乐完全不离。小人因有许多私欲,故不能安乐。小人去找,所以把宇宙海阔天空大的态度失掉,而仁者不找,所以他的心是通天通地,宇宙是属于他的。

好吧,今天就先学到这里。“把生活的重点(情趣)放在生活本身,那么生活就时时是新,时时是乐”是先贤留给我们的大道至简的智慧,请认真体会。下一次,我们学习“仁”。

有关于《梁漱溟先生讲孔孟》读书笔记

读后感栏目导航

读后感大全(读书笔记)提供各种名著 读后感 + 观后感 + 听后感 + 做后感 + 有感 + 游记读后感400字,500字,300字,200字,600字,100字!

你要投稿,有关,书籍,刊物,电影,电视剧,景点游记等各种有感,如有侵权QQ:77641255@qq.com联系我们删除。网站地图

最新|推荐|热门| 随机|sitemap|头条 dhg 版权所有,duhougan.京ICP备10055045号-32 www.dhgfw.com

读后感.duhougan
顶 ↑ 底 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