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笔记大全_名著读书笔记范文_格式_怎么写

读后感大全 读后感专题 专题 tag
首页 > 读书笔记 > 读书笔记大全 > 《一课经济学》之读书笔记 >

《一课经济学》之读书笔记

首页:读后感栏目:读书笔记大全时间:2018-01-21 手机版

大家好,今天给大家讲的这本书叫《一课经济学》,作者是美国的学者黑兹利特。众所周知,现在社会是围绕着两根轴在运转,一个是所谓的经济理性,一个是所谓的法律理性。现实不论怎样纷繁复杂,只要你有经济理性和法律理性,你就可以找到其中的规律,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换言之,在今天不论你从事什么行业,做什么工作,将来怎么发展,你都要懂一点经济学知识,要懂一点法律知识。可是一提经济学,很多人就会觉得头疼,为什么?要读很多的书,学很多复杂的理论,此外还要数学特别好,这个都不是短时期能够学会的。其实您说的这是专业经济学。作为普通人,不需要掌握那么复杂的经济学工具,只需要掌握经济学的智慧,并把这种智慧应用到我们具体实践中那就可以了。

如果你这辈子只想读一本经济学的书,那么我就推荐这本《一课经济学》。为什么?这本书它和以往的经济学著作完全不同,它抛弃了复杂的概念、定义、公式、一大堆的数据等等等等,而是把经济学的智慧提炼出来。什么是经济学的智慧?其实很简单,甚至可以概括成一句话,常识就是经济学,经济学就是常识。换言之,你只要遵守常识,你这个行为就会符合经济学原理。如果你行事不遵守常识,违背了常识,那么你也就违背了经济学的原理。那很多人就会说,这个常识谁不懂啊?我还用跟你学吗?我还要看你这本书吗?是的,每个人都懂常识,但是我们却往往不具备足够清晰的常识感。换言之,我们在今天讲常识,在明天可能就不讲常识,在这件事讲常识,可能在那件事上就不讲常识。我们往往不能长期的全面的去把握常识,只能瞬间地、局部地去了解常识。所以,我们特别需要一本书不断的提醒我们,帮我们擦亮我们的常识感。

那么我就先从破窗谬论讲起。什么叫破窗谬论?一个商店,很好的橱窗,来一个小孩,扔一个石子,玻璃打碎了,追吧,追不上。老板一看这怎么办?只好买玻璃补上吧,两百块,损失惨重。这个时候邻居就来劝他,别伤心了,虽然你损失了两百块,但是你要想想,你这两百块钱实际上是交给了玻璃店老板,这样就推动了玻璃业往前发展。如果你的橱窗永远不碎,那玻璃店老板不就饿死了,玻璃行业不久彻底消失了吗?你给了他这两百块钱,他可以用来发展玻读书笔记400字璃业,那么玻璃行业往前发展了,经济就整个都往前发展了,那人人都会受益,你也是受益者,所以你还伤什么心呢?

乍一听,这似乎有点儿道理,但是转念一想又不对,如果要这么说的话,那砸玻璃这个小孩等于他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恩人了。如果砸个玻璃都能够推动经济发展,那谁还好好干活?大家都去砸玻璃去得了。可见这是个谬论。

为什么说它是个谬论?是的,我们把这两百块钱交给玻璃店老板,确实推进了玻璃业的往前发展。但是我这两百块钱可能原本是准备买衣服、买吃的、买喝的,原本准备看电影的,或者是准备去旅游的,准备是支持这些产业发展,现在没办法,这些产业损失了这两百块钱,而是把这笔财富挪到玻璃业。那么,你有什么道理可以证明说玻璃业就应该优先发展?有什么道理可以证明玻璃业就比其他产业更重要?显然是没有任何证据的。

可见,砸玻璃这件事并没有创造财富,它只是转移了财富。可是为什么很多人就会觉得,乍一听这个破窗谬论还是有一点道理的。因为在我们砸玻璃的时候,这个玻璃店老板到场了,你看到他,你们俩直接发生利益冲突了。所以你就把他的利益考虑了进来,可是受损的其他的那些老板,面包店老板、饮料店老板、服装店老板、电影院的老板,他们这些人可能不在现场,他们没来告诉你说,我们受损了,所以你就忽略了他们的利益。这样你就乍一看,这两百块钱还是促进了经济发展。就忘了把别人给损害了。

可见我们局部地看问题的时候,就容易接受破窗谬论,就容易被愚昧的东西所误导。其实不仅我们业余的人会犯这种错误,很多专业经济学者都会犯这种错误。比如有一年,华东大水灾,有些经济学家就说,这好啊,这是破窗理论,你看,水灾一过后,政府得修坝,得安置地方的灾民,要给当地投资,要重新修城市,包括运粮食等等,政府要投资了,这样不就促进经济发展了吗?还能带动经济GDP几个百分点,大家说得不亦乐乎。

其实,这不就是破窗谬论吗?可是你放到自己家玻璃的时候,谁都明白,怎么一放到国家的地方就糊涂了呢?破窗谬论它可怕就可怕在这,它稍微做一个变种,我们就有可能看不明白。

那么我们看它的一个变种,战争有利于经济发展吗?很多人就会说,战争有利于经济发展。过去说,战争就像女人生孩子,过程很痛苦,结果却很快乐。为什么说战争会促进经济发展呢?两大原因。第一个原因,战争创造需求,你想战争打完了,一片都是赤地,什么都没了,你得要重新修楼,重新修马路,老百姓需要粮食、需要衣服、需要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。这一下,不存在着老板卖不出去货的情况了,我想生产什么都有用户,这个不就促进经济发展了吗?那么另一个,就是所谓的战后优势,什么叫战后优势?你看,和平时期你的工厂不容易技术更新,现在敌人来了,一顿炮弹把你全炸平了,你想不技术更新都不行,你只能重新修厂,一重新修厂的话所有设备都是上最新的。这样你就比原来那个老工厂不就有优势了吗?他们还能找着证据。

比如说,二战以后德国和日本就经济腾飞,而损失不那么大的法国经济发展就没那么快。为什么会这样?那就是因为德国和日本都炸平了,所以只好用新机器,而法国的老工厂还在,所以就接着用老机器,那当然你就落后了。

这两个道理成立不成立?应该说都是胡说。

首先我们说战争能不能创造需求?战争创造出来的是需要,它不是需求。什么是需要?我要吃的,我要喝的,我要药品,我要房子,这个是需要。但是我没钱买,我有钱买的时候,才叫需求。我没钱买,那只是需要。需求是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,需要是无法推动经济发展的。我要买任何东西我都需要先有钱我才能买,如果我自己把财富都给打没了,那我拿什么去买呢?如果说需要就能推动经济发展的话,那世界上哪个地方需要最多?显然是非洲、印度,你看那边有些地方的人,生活很痛苦,没有药品、没有食物、缺乏服装、缺乏好的住宅,至少他们比美国人更需要。但是他们却并没有因此比美国变得更富,这不就说明需要本身是不能创造财富,不能推动经济发展的吗?

另一个我们说有没有战后优势这个说法?这个也是谬论。因为你想我们一个工厂,20年折旧,比如说它原来资产100万,那第二年就变成95万,那5万折旧了嘛。然后第三年可能就变成90万,一直到第20年折旧完,那么到第20年的时候,它资产就算零。你只有到这个时候,敌人飞机来,给它炸了,省得我拆了,这个对我是有利的。如果我这厂刚开始建,刚建好还没开始折旧,一来个炸弹给我炸了,那我是全赔,这怎么会有优势呢?那敌人也不会说老实到我只炸你准备折旧的房子,不炸你新厂房,哪有这个道理呢?如果我们说把旧厂房拆掉,就能推动经济发展,那所有工厂主也可以说,我今年修了一年工厂,第二年全给它拆掉,第三年我再接着修,用这种方式推动经济发展,这可行吗?根本就不可行。可见,这就是一个破窗谬论。乍一看似乎创造了财富,其实我们仔细一看,都是在瞎折腾。

我们来看破窗谬论的另一个变种:政府是否应该大力发展公共工程?很多人就觉得,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公共工程,多修点宽阔的马路,多修点漂亮的大楼,多办几次大型运动会。这多好,多有面啊,多让我们感到自豪啊,这才是政府应该干的事。能够拉动一些产业的发展,提供更多就业机会,还能够改善基础投资环境,这不大家都占便宜了吗?

其实,这里边有一个很大的误会,政府的钱从哪来?政府是不从事生产的,它不能自己创造财富。你什么时候看一个政府在那撅着屁股干活呢?没有这个事情。政府的钱从哪来?政府的钱直接或者间接来自老百姓的税收,换言之是从你的兜里掏钱去修大楼,修公路,去办运动会。如果让你花这笔钱去修路的话,你会怎么办?你会因为旁边的人说,你把这个路修宽一点,这样我们面子才好看,把这个路修豪华一点,这样才让我们感到自豪。你就会这么去做吗?我相信绝没这样的傻人。既然你自己知道该怎么花这笔钱?为什么这笔钱交给政府的时候,政府这么去花,你就觉得做得对,你就觉得自己好像很有面子,这不就是愚蠢吗?

还有的人说,政府应该花钱去多建廉租房,这样,那些中低收入阶层就有房可租,这就是一件好事,这是一个负责任政府应该做的事。这乍一看是有道理,但是这依然是个破窗,就像打碎一个窗户一样,你不得不把原来准备买食品、买服装、买饮料的钱交给玻璃店老板。政府把这笔钱修了廉租房,那么多少个服装店、饮料店、电影院可能就因此倒闭了。那么他们倒闭了,他们的员工就得下岗,这些下岗员工只好又来去租廉租房。所以,我们在一方面,在修建大量的廉租房,同时又在不断的制造住这些廉租房的人。这个不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吗?

还有人说,政府应该多收税,这样才能提高国家能力,才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,其实这就是谬论。那砸了玻璃它就是大事,谁说玻璃业的发展要比服装业和食品业的发展更重要?这种所谓的国家能力究竟是什么能力?还有人说,政府多收税,可以防止财富两极分化。这样你富人多收一点,穷人少收点,甚至不收,这样收入差距不就减少了吗?这不社会就和谐了吗?其实这依然是谬论。我们说政府收你8%的税,高不高?不算高,可是什么是8%的税,8%的税就是你一年干12个月的活,拿11个月的工资,如果这一个月的工资交到你的手里,你会干什么?你可能会用来买吃的、买喝的、买服装、买电影票。现在,这些钱都没办法花了,只能交给政府去修路、修高楼、办运动会。如果说我们要承担8%,那富人应该承担多少?那就多承担一点。我们一年白干一个月,他就得多白干两个月,得白干三个月,甚至白干五个月。如果真是这样的话,谁还愿意投资?谁还愿意当老板?我自己把这钱拿回家花了就算了,我干什么辛辛苦苦挣这点钱,半年给别人白干呢?

如果一个社会投资人越来越少,中小企业也越来越少,中小企业少,那大家都下岗。到那个时候,倒真没贫富差距了,大家全是穷人。这就是我们所希望见到的事情吗?

那么还有人说,政府应该拿出钱来,投资给那些弱势者。你看,比如说农民,他没有地,没有拖拉机,没法生产,只好吃国家救济,成一个完全的消费者。如果政府贷款给他,让他买一个拖拉机,租一块地,这样不仅能够生产出财富,把这个贷款还上,同时还能给国家交税,从一个绝对的消费者变成一个纳税人,这不就是好事吗?那么政府为什么不给他们一点支持呢?其实这还是一个谬论。你想,如果说一个没有工作的人,因为你贷款他就能够创造出这么多财富,这样的好事哪个商家能放过?哪个商人不想从中分一杯羹呢?那私人银行保准就追着农民转,我贷款给你吧。但是私人银行它是掏自己的钱,万一这钱掏错了,它得承担全部损失,弄不好就得倒闭。所以它一定要做非常深入的调查,这个农民是否讲信用,他是否会劳动,是否愿意去工作,他是否具备足够的技能,这块地能不能种出粮食来,它都要进行研究。如果它调查不充分,那么它要付出惨重的代价。市场是残酷的,而在这个残酷的市场中,才历练出他们的经验,可政府官员会吗?政府官员仅仅是在公务员考试中成绩更好而已,他们没有经过残酷市场的淘汰。那么,他们有什么权力说,这个农民就一定能给你创造财富,而不是把你这个钱瞎花了呢?如果你把钱交给一个不正确的人,就等于一个正确的人受到了损害。那么这件事究竟是交给市场来做,还是交给官员来做,其实不是很明白的吗?

政府扶持弱势群体或者弱势企业,其实他也不是自己的钱,他也是从老百姓的税收中来,实际上是羊毛出在羊身上。所以,黑兹利特就认为,政府与其这么扶持,那就跟横征暴敛没有任何区别。

我们可以看到,每到经济不景气的时候,很多人就会说,政府应该裁员,但政府就会辩解,这个不好。为什么?公务员的收入比较稳定,所以他是一个稳定的消费群体。现在如果让他下岗,那么他下游的这些饭店、服装店、理发店等等,这些服务产业,都会因此受损,可能也要倒闭一批。由此这样,消费下降了,那么下家又会接着倒闭。这样就会把危机蔓延开来。所以,政府应该养住消费群体,不应该让公务员贸然下岗。

黑兹利特就说,那要这个道理成立的话,我们以后就不应该抓小偷,就不应该抓骗子。为什么呢?小偷和骗子,他们骗来的钱、偷来的钱,也要消费,也会支持这个饭馆、那个饭店,这个服装店,那个理发店,也会支持这些公司,这些企业。可是,我们如果把他逮起来了,这些企业不就受损了吗?难道我们为了保护经济,就应该让这些人逍遥法外?所以,黑兹利特说,抓一个小偷和让一个无用的公务员下岗,其实是完全一个道理,根本就没有什么,不要用这些虚拟的借口进行辩解。

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很常见的说法,就是说一个国家应该设立关税壁垒。为什么呢?这样才能保护民族企业。如果我们这个市场都被外国人拿走了,钱都被外国人赚了,那我这个不就亏了吗?所以政府应该负起责任来,应该保护民族产业。

其实这种争论很早就发生过,当年英国大量从印度进口棉布衣服,因为印度棉布比英国自己的羊毛服装更精细、色彩更艳丽,很多英国人就说,这不行,这样英国就会越来越穷,这样人民整天都想着奢侈,要买最好的漂亮的印度服装,这样民族的精神也会堕落。所以,应该提高关税,让他们印度的服装不能再卖到英国来。但是亚当斯密就驳斥了这种说法,说任何人要买一件漂亮的印度衣服,他首先要赚到同样多的钱,只有他赚到足够多的钱,他才会去买。那么他就一定要去找工作,而且一定要找收入更高的工作,不可能说我忙了半天,只能买一件衬衫。我一定是要把更大的发挥我自己的技能,这样英国人就业率就会提高,而且干的都是高端产业。所以英国大量进口印度的廉价衬衫,就使英国人免于去干这种低端产业,用印度的廉价衬衫帮助英国人实现产业升级,这不是大好事吗?

要注意,一个很大的谬论就是,我们进口大量服装,这样货币就会外流,可是我们要知道,这些货币比如说英镑,拿到印度人手里,他不可能用这个英镑去支付。比如说印度服装厂厂长,他要给自己员工发工资的时候,他不可能支付给他英镑,他一定要用本地货币。他要进口棉花的时候,他也要用本地货币。所以他手里拿到英镑没有用,他只把这个英镑再换回印度的货币,它才会产生作用。那么他只能去进口英国的东西,或者他把这些钱交给其他的进出口商,让他们去进出口,这样子来换回自己本国的货币。

换言之,我们扩大了进口,就等于要扩大出口,我们要扩大出口的时候,就等于要扩大进口。进口和出口,只要发展一方,另一方就必须发展。

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生活智慧,就是如果我们自己生产不了,或者生产起来成本更高,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向别人那里购买。比如我是个厨子,但是我不会制作蛋糕,那么最好的办法是花钱到蛋糕店去买,而不是自己在家埋头钻研,然后花更多的钱去生产质量更差的蛋糕。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同样正确的经济选择。可是在我们自己知道该怎么办的事,为什么一放到国家层面,我们就不知道了呢?我们就会觉得,出口多、进口少,甚至不进口,那才是赚大便宜了。那么如果我们总是出口多、进口少的话,我们手中就会有一大堆的外国货币,因为你也花不出去嘛。那么这些外国货币攥在手里,人家只需一贬值,比如原来值10块,现在人家贬到5块,你的财富顿时缩水一半,你出口的那些产品等于一半白送给人家了。这样的傻事,我们为什么要去干呢?换言之,一个国家要扩大出口,唯一的理由是为了更好的进口。

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常见这样的谬误,说我们应该救救某产业。比如说,传统产业、民族产业,支柱产业、基础产业等等。比如说一个产业,它的产品卖30块钱,现在不行,亏钱,怎么办?国家帮助他们一把,变成35块钱。这样这个产业确实勉强生存下来了,然后几十万人不用下岗了。产业主会说,如果你不支持我这5块钱,我这几十万人下岗,那么相应的那些支持他们消费的那些店,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客户源,他们也会倒霉,接着就会爆发经济危机。所以政府应该负责任,应该挺身而出。可是你这个挺身而出就是一个结果,虽然你保证了这几十万人就业,但是你却让全体国民买单,所有购买相关产品的人,本来他是可以用更合理的30块钱购买这个产品,现在不得不多交5块钱,变成35块钱,如果不是因为政府干预的话,这5块钱他本来可以用来买吃的,买喝的,可以去支持其他产业发展。其他产业发展就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,足以消化那些所谓要救的产业的那些员工。可是,你现在把这5块钱给抽回去,维持一个落后产业,一个被市场淘汰的产业,让这些员工留在坏产业中去工作,不仅不利于这个产业,也不利于消费者,更不利于那些本来蓬勃发展的那些企业。这不是大家都受损失吗?

所以,从这个结果来看,我们没有理由让一个市场竞争者去补偿市场失败者。如果我们永远去拯救这些半死不活的产业,那么它就永远会占据着劳动力、占据着资金、占据着土地,这些生产力要素永远不释放出来,那么新产业怎么去发展?我新产业可能缺乏员工,缺乏资金,缺乏土地,现在旧产业不淘汰,我新产业不可能去创造出新的来补偿,这实际上就是用旧的来挤了新的。

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经常有这么一种谬论,就是说价格是非常邪恶的。你看为什么它今天5块钱,明天就能收10块钱,这不是掠夺吗?有一款鞋子非常好,那么有一天市场大家都不需要了,我也买不到了,这种鞋可能我非常需要,非常好,为什么你商人就不生产了?你不是唯利是图吗?你完全不顾消费者的需求。很多人就在说,其实这个社会核心是生产,那么有工程师就行了,有科学家就行了,要商人干什么?我们世界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,就是因为商人左右着科学家和工程师,而不是工程师和科学家左右商人。

其实,所有这些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。我们要通过一个比喻来谈这件事。我们都知道《鲁宾逊漂流记》,鲁宾逊因为跟船长吵架,给他哄到荒岛上,他自己维持自己的生活,自己打猎,自己盖房子,自己搞饮用水,这样他在这个荒岛生活几十年。他刚到荒岛上,有很多需求,比如他要吃饭,他要穿衣,他要住房,他要生活,他要找饮用水。但是,他这些需求不可能同时完成,他不可能说,我一个人同时去把这些事都给干了。那么只能看他最需求什么,就先做什么,比如我一上来我觉得特别口渴,那我先找水,哪怕我现在没衣服穿,哪怕没房子住,我先得马上找到干净的饮用水,这是第一件事。这样就是以需求的紧迫程度来安排,先满足哪个需求。

如果我们设想一下,漂流在荒岛上的不是鲁宾逊一个人,而是他一家,有三个孩子、一个太太,那么这事就好办了,大家你去生火,你去盖房子,你去打猎,你去找饮用水,你去做衣服,这样五个都有的干了。那么可能有一个孩子就说,这大哥也不来帮我,他非要去打猎,他如果帮我生火的话,这不火早就生好了吗?那样大家就都暖和了。可能没有人会把这个孩子的抱怨当一回事。为什么?因为大家这五个人的工作都是急迫的,没有说你这个工作就是最急迫的,不可能说因为你觉得你这件事特别急,就得让别人把工作放下,都来帮助你,这是不现实的。

那么我们回到现在社会中,你可能需要一瓶啤酒,我可能需要一件衣服,他可能需要一个棒球,他可能需要上学。每个人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,怎么才能平衡这种需求?这个就是一个放大的孤岛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价格体系去平衡,如果所有的人现在都需要去买啤酒,那么啤酒价格就会上升,啤酒价格上升,生产商可有利可图,那么就会大量生产啤酒。这样,大家价格平抑下来。那么可能大家都想说,要个新的球鞋,这样球鞋的价格就会增长,同样生产商就会觉得这中间有利润,我就会去生产球鞋。

在生产的过程中,有些基本要素是恒定的。比如说劳动力的数量,在相对的时期是恒定的,资本的多少。此外,像土地这些生产力要素,波动幅度不大。所以,如果我们生产了球鞋,我们就没有足够的资源去生产啤酒;如果我们生产了啤酒,我们就没有足够的资源去生产网球。所以,我们要把这几千种、上万种,甚至几十万种商品和几十万种需求,很好的配合起来,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市场,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完成这么复杂的计算。我们可以抱怨说,一种药品,可能用户很急需,又很便宜,如果药厂老板发发慈悲,多生产一些,我可能就得救了,我能有更便宜的药品来享用。但问题是我们这个社会毕竟是彼此需求互相牵扯,我们不可能说像漂流荒岛上的一家人,那个小孩一样,抱怨说,大家为什么不帮助我来生火,让我生火生得更快一些呢?你们为什么要去打猎,你们为什么要去修房子呢?这种抱怨是不成立的。

所以,我们可见,价格体系它真正的作用是把这些沟通起来,如果没有价格体系,我们就不能达到足够高的效率。

了解了价格体系运作的基本规律我们就会明白,政府干预其中几乎总是有害的,这也包括劳动力价格。很多人就说,相对于老板,员工是弱势群体。如果政府不为他们提供帮助,老板就会肆无忌惮的压榨他们。所以,才需要《最低工资保障法》。比如说,每周工资为100美金,低于此即违法。这样可以保障员工的基本收益,同时老板对他们的压榨也不至于太苛刻。乍一看这个出发点还是不错的,但是从实践看,适得其反。为什么?比如一家工厂,它原来雇佣了很多人是85美金、90美金这么一周;现在不合法了,但是老板又不愿意花100美金去雇佣他们,觉得太不划算,那怎么办?只好把他们通通开除。表面上我们制定这个法律是为了帮助劳工,可结果看呢,劳工反而为此受到了更大的损失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取缔了他的自由谈判权,取缔了他的定价权。他们这些人本来可能劳动技能稍微差一点,本来就是属于市场比较边缘的劳动者。所以,只能通过廉价出卖劳动力为自己挣取收益,可是我们连这个机会都不给他们,一定让他们成为社会救济的对象,靠吃救济金生活。这个其实不仅对社会,对他们,对国家,包括对企业,都是有害的。

我们经常会有的一个错误的印象,就觉得利润是万恶之首。企业之所以不招大家待见,很重要一点因为老板有利润,为了利润你可以不择手段,这个是不道德的。但是,这个只是我们坐在屋子里想的,我们究竟要看看统计数据就知道,利润究竟有多大。你看美国,从一九一几年到二几年,到三几年,到四几年,一直到一九七几年,那么他们的统计就可以看出来,一般企业平均的利润率也只有6%。那么为了这6%的利润,要承担多大风险呢?假设第一年有10家企业,那么第二年留下来的不足7家。能坚持到四年以上的,也就是四五家而已,承受这么大的风险,拿这么点的利润。

如果是银行贷款,利率往往都比这个高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你去创业可能是赔本的。既然是这么大的风险,这么低的收益,如果政府再加以干预的话,那么将来谁还肯去创业呢?如果大家都不创业了,这个社会还怎么发展呢?我们总是说,利润是有害的,我们就没有看到利润它有好的地方,如果不是为了利润,一个企业为什么要调整自己的生产?为什么要不断进行技术革新?为什么不断推出新的产品?为什么要不断向市场推广?正是因为有了对利润的预期,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,他才会这么去做,利润驱动着企业在进步。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个力量,那么我们只能使社会变得越来越贫困,我们的社会的活力也就会丧失。

那么我们再谈最后一个问题,就是通货膨胀。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很多,政府无论做什么样的项目,其实都相当于一个破窗,是相当于把别人的资金通过某种方式挪到某个项目上来。那么有没有别的方法?也有别的方法,甚至可以说是巧妙的方法,那就是通过通胀的方式,把这个成本悄悄地转嫁出去。打个很简单的比方,我要修一个大桥,可能要花几千万,那么这样就要增加税收,增加税收老百姓不干,这怎么办?我这样,我悄悄多印几千万美金的钞票,把它投放市场,这样我拿这几千万美金我可以买服务、雇人,然后把这个桥修完了。市场上可能流通的有几千亿美金,放进这几千万谁也不知道,神不知鬼不觉,虽然物价可能会因此上涨,虽然美元可能因此贬值,那都不是马上会发生的事,将来才会发生的事。

所以大家看,平地出了这么大一个工程,又漂亮,又豪华,然后税也没增加,大家觉得这个很划算。所以,老百姓也没觉得吃亏。这样用通货膨胀的方式,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问题。但是通货膨胀真的是能凭空就制造出财富吗?恰恰相反。正如哈耶克所说,通货膨胀是政府向人民的公开盗窃。为什么呢?我往这个市场多增加了几千万美金,这样子它会导致物价的上升,那么人民的实际收入反而下降了。比如过去你挣一千美金,苹果可能才1块钱一斤,现在它变成1块5一斤了,你还是挣一千美金,那不等于你的钱就受损失了吗?而这些损失余额在哪,被拿去修你的大桥去了。

但是,通货膨胀永远是不均衡的。比如说政府要修这个大桥,它要花五千万美金,那么它印完了这个钱以后,首先我要给包工头,我要给钢材、水泥等,我把这些钱都给花了。那么它第一轮这些厂商,比如我们假设他们是A,那么他们有下家,他们要把钱从下家买服务,比如我是包工头,那我也得要雇人,那么我就要去找员工来,然后我还要进料,还要各种各样的服务。比如说我把这个钱又花到B身上,那么B他下边也要有采购,也要正常的雇人,这样我们再把钱花到C身上,那么依此类推,C也要往下花钱,把这钱花掉,这样就花到D身上。我们可以看到,A是直接从政府手中拿到这五千万的,所以他转手就给花掉,在这个时候物价并没有上涨。那么到B的时候,可能物价略有上涨,但是,B总体上还是赚了。但是到C的时候,可能物价就已经上涨了,因为随着货币进入市场的时间越长,那么物价反映的就越明显。所以到D手中的时候,可能物价已经涨上去了,而这个时候,他就算收到了五千万,他已经无法跟当初的五千万相比,它的购买力已经下降。实际上他在这个交易中承受了损失。

我们可以看到,A是赚便宜的,B可能是赚一点便宜,C可能要吃一点亏,D要吃了大亏。那么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发现越靠近政府的A是越划算的,越远离政府的D越不划算。那么A就会觉得,我坐着赚钱。咱们修完这个桥咱们再修大楼吧,我就会鼓励政府继续这么做,这样我多划算,比我自己去做买卖划算多了。这样的一个政府就容易被利益集团绑架。

我们可以看到,古往今来,几乎所有的通胀一旦开始就不能停下,因为有人会从中得利,而真正受害的D,等D想把自己的意见反馈给政府的时候,那个时候已经很晚很晚了,他对政府的影响力能有多大,也很难说,他会跟政府说,我受损了,但是A在旁边说,我受利了。那么如果A靠得更近的话,政府听的更多的当然是A的声音。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古往今来很多强大的国家、很多强大的政府,会接二连三的陷入财务困境,最终破灭。

表面上看修这个大桥没有征税,但事实上通货膨胀本身就是一种税,而且它是最恶毒的一种税。为什么呢?它是给富人增加了财富,却向穷人掠夺了财富。而且在这个过程中,市场上本来有一千万的资金,现在我再印了一千万钞票进去,那么市场变成两千万,那么物价是不是只增长一倍呢?不是的,当人们的信用,对政府的信任、对货币的信任下降的话,那么物价上涨可就不是一倍,它可能就上涨十倍,由此就会带来重大的问题,最后导致一个国家彻底走向灭亡。

所以,通货膨胀就像鸦片一样,我们吃进去的时候就觉得无所不能,可是一旦沉浸其中,最后只能一步一步走向死亡。

通过这本书我们就能够明白,只要我们能够坚持长期的全局的视野,我们就能够合乎经济学的规律。但是,为什么我们却常常作出相反的判断?因为我们人是从原始人进化来的,原始人的时代我们就是做局部的事情,就是做短期的行为。那么,那个时候我们养成的观念就是短期的、分散的行为。所以,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也不就是最近五百年的事吗?我们的进化速度没有足够快,所以我们还不能够完全适应现代社会。

所以在我们做判断的时候,常常会被局部的、短期的利益所引诱。那么特别是在这个社会中,有很多人,比如说既得利益者,他会绑架政府去做对他有利的判断。为了绑架政府,他会雇佣很多经济学家、雇佣很多媒体的高手、雇佣公关公司为他宣传,把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包装成似乎是真理,然后用它到处去传播。大家一听和自己人性中这个缺点形成了重合,大家就会觉得,似乎也很有道理,结果就忘记了常识。

而我们如何去回归常识,如何在我们作出错误判断的时候意识到,这个可能是完全错误的,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思想,真正把它运用到我们实践中去。

我们就会发现,我们很多经常说的话,我们经常听到的那些观点,经常是不值一驳,根本就是违反理性的。

相关文章:神笔马良读后感

有关于《一课经济学》之读书笔记

相关读书笔记大全

读后感栏目导航

读后感大全(读书笔记)提供各种名著 读后感 + 观后感 + 听后感 + 做后感 + 有感 + 游记读后感400字,500字,300字,200字,600字,100字!

你要投稿,有关,书籍,刊物,电影,电视剧,景点游记等各种有感,如有侵权QQ:77641255@qq.com联系我们删除。网站地图

最新|推荐|热门| 随机|sitemap|头条 dhg 版权所有,duhougan.京ICP备10055045号-32 www.dhgfw.com

读后感.duhougan
顶 ↑ 底 ↓